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家(一)
中国物理学家 加入时间:2010/11/21 23:01:04 点击:2352
李耀邦
李耀邦(1884~1920),中国第一个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物理学家。1903年留学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在该大学赖尔森实验室随密立根从事电子电荷的测定工作。1914年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以密立根方法利用固体球粒测定e值》的论文。1915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所测得的电子电荷的值与现在公认的电子电荷的值十分接近,他还对密立根的实验装置作过某些改进。
饶毓泰
饶毓泰(1891~1968),早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192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23年发表论文《水银蒸汽的低压弧光和它对荧光的影响》,该文回答了当时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原子和分子光谱。1929-1932年在德国作关于斯塔克效应的研究,他发现在碱金属的基本线系中斯塔克效应可以方便而精确地在吸收作用中观测到;在弱场中,这谱线只有借助干涉方法才能观察到,而且谱线显示了超精细结构的效应。这些研究成果收集于《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一文中。
胡刚复
胡刚复(1892~1966),1909年留学于美国哈佛大学,1913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14年获硕士学位,191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在哈佛大学杰斐逊物理实验室从事X射线的研究。1918年4月17日在美国物理学会纽约会议宣读了题为《在X射线频谱中金属光电子的最大发射速度测定的一些初步结果》的论文,这一研究对X射线的发射机制以及对推测原子结构都有重要意义。他还在中国11所高校中筹建物理系并任教,是1914年创立的"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之一。
叶企孙
叶企孙(1898~1977),1918年在清华预备学堂毕业并被派送到美国留学,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1921年3-4月间,他与人合作测出当时最精确的普朗克常数的数值,这一数值被物理学界沿用了16年之久。1924-1925年间,他又作了磁学的深入研究,测量了高压下磁导率的变化。他对于建设清华大学物理系及物理学史研究的提倡起了重要作用。
吴有训
吴有训(1897~1977),192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后任该大学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与康普顿合作对康普顿效应进行系统研究。1924年与康普顿一起发表论文《钼的Ka射线被轻元素散射的波长》,1925年与康普顿、比尔登共同研究了《密封在盒子中的散射X射线光谱效应的实验》,同时他独立地研究了《X射线被反冲电子散射的强度》。1930年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经单原子气体全散射的X射线的强度》,这是中国物理学家在国内的研究成果载于国外科学学报的第一篇文章。他的关于X射线在多原子气体中散射的研究,在理论上发展了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效应。1934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继续从事X射线对多原子气体的散射的研究。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萨本栋
萨本栋(1902~1949),1921年于清华学校(即后来的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伍斯特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和物理学,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他的重要贡献是提出双矢量方法解决电路的计算和分析问题,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很受重视。他的《瞬变和推挽电路》一文发表后也很有影响。1935年受聘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专著《并矢电路分析》于1939年在美国出版。还著有《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是解放前我国自编的第一本同类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