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家(二)
中国物理学家 加入时间:2010/11/21 23:02:17 点击:2167
赵忠尧
赵忠尧(1902~1998),1927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导师密立根攻读学位。1930年获博士学位。1929-1930年间他探讨了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及其散射问题,发现在重元素中散射时显示出一种"反常吸收",继而发现除康普顿散射以外,从铅还放出一种"特殊辐射"。事实上他发现了后来被称为正负电子的湮没辐射现象。他的研究使他成为发现正电子的先驱,直到1981年正电子的发现者安德森还在《物理学今日》杂志撰文肯定他的贡献。1950年回国后,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为开创我国核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培源
周培源(1902~1993),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广义相对论研究,获博士学位。1928年赴德国,到莱比锡大学在海森堡领导下从事科学研究,1929年在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泡利领导下从事科学研究。1936-193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讨论班。主要对广义相对论和流体力学、特别是湍流理论进行研究。早期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主要是求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严格解,以及宇宙论;20世纪80年代又致力于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的研究。1940-1948年间他发表了有关湍流场和边界条件关系的一系列论文,后来发展成为湍流的模式理论。1955年以后又发表了系列论文,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先求解后平均的湍流理论,受到国际上的瞩目。他于1946年和1978年两次当选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1980年和1985年两次荣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1989年又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
钱临照
钱临照(1906~1999),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1937年求学于伦敦大学大学研究生院。在伦敦期间,他即致力于晶体范性的研究。他首先发现体心立方结构的钠、钾单晶体中的X射线星芒现象是滑移面的转动,并从实验得出低熔点钠、钾及高熔点钼的滑移规律。同时,他还从事一项玻璃表面的研究工作,证明了玻璃表面微裂缝的存在。他是物理学史领域的开拓者,特别是对《墨经》的研究有重要贡献。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任之恭
任之恭(1906~1995),1926年赴美国留学,192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学士学位,192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无线电硕士学位,193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以无线电和微波物理学的研究著称国内。1946年出国研究,后留居美国。他在外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50余篇物理学研究论文。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他主要是研究高空电离层、电子振荡器的理论与实验等;从4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微波波谱学,电子自旋磁共振、自由磁基共振、微波在生物系统的应用等.
王竹溪
王竹溪(1911~1983),193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获博士学位。他在理论物理的各领域,特别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数学物理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在湍流尾流理论、吸附统计理论、超点阵统计理论、热力学平衡与稳定性、多元溶液、热力学绝对温标、热力学第三定律、物质内部有辐射的热传导问题以及基本物理常量等广泛领域发表过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最重要的,当推1935年发表的超点阵统计理论,另一重要工作是平衡与稳定性的热力学理论。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主任等,对物理教育与教材建设起过很大作用。
|